《 CMX 內容電力公司讀書會 》
好久沒有 po 讀書心得文,稍稍來跟大家分享最近閱讀《內容電力公司》心得。推薦有想要透過內容經營作為創業或者個人品牌策略思維。
透過這本來反思個人品牌內容。不管是最近與 Mentee 或者是從這本書,得到最大的啟發就是,以終為始,找到自己的定位是非常重要一件事情。
過程中查叔的反饋更是讓人受惠。我們都有共感一件事情就是,原本只是單純想要創作,到中間慢慢發現原來創作內容有更多可能性,到後面思考到商業模式機會。
在書中最重要的過程即為,先找到創作的甜蜜點,到對於目標客群的定錨,製作出轉換內容(像是給一份小禮物,換取訂閱或者是追蹤),當慢慢建立起內容後,思考後面策略性規劃,像是要在哪個渠道曝光,再來需要透過收集哪些數據來優化自己的作品。
最後要將內容重置,簡言之就是要用相同的內容,在不同渠道上面曝光,像是 YouTube 可以轉成 Podcast 和文章等,主要是要達成以下幾個好處:
* 單一概念延伸應於不同的內容
* 大幅減少創作的時間
* 服務不同的類型觀眾群
* 交叉宣傳
* 延長內容壽命
當然在書中最後的命題為如何打造出營收模式,其實反推回去一開始寫作初衷也並未思考到這步,原因其實也是為了每寫一篇文章,可以來檢驗自己是否又成長和哪裡還要沒有搞清楚。
當然就跟作者剛開始提到的「以終為始」有所背離。就如查叔所講:「講穿了這本書主要是在說內容公司,而跟個人創作者還是有些觀念上面的互相違背。」
在《機會成本》這本書中提到:「所謂的策略,為了達成特定目的,鎖定目標客群,並運用自己的強項 (獨特性),針對未來來制定計畫,以提供比競爭對手更便宜,或是更價值的商品 (差異化) 。」
身為內容創作者,自己相當有感事情是,替自己找到定位是一件不容易事情。在這個社群焦慮狀態之下,人人都可以快速透過平台找到想學內容,快速學習新的技能,但面臨的挑戰也是,樣樣學樣樣不精通。不僅僅造成「社群焦慮感」很深,更導致自己的關鍵字定位不夠明確。
透過巴菲特與飛機駕駛的故事,讓我重新去思考,應該寫下最重要的 25 目標,也是在思考職涯和人生成功之時,會想到哪些事情。再來就是圈出最重要、最想要的事物。剩下20 目標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要碰事情。
經濟學角度來想,透過「機會成本」來思考這些事情,做哪些事情是會更加出色且、有動力或更省力做到頂端的。也就是策略中會提到的「在有限資源之中,區分出哪些事情是該做,而哪事情絕對不要碰的。」
在分享中提到,如我們參加活動過程中,往往忘記去思考說,參加活動要包含搭車去和回家還有社交時間,約五小時間,那這五小時我們如果不參加活動,又能額外創造出什麼價值?可能是寫完一篇文章,或者是好好跟家人吃頓飯?
之前 Frank 大大聊天時候,他說道:「人其實本能就在做斜槓事情,看到覺得有趣事情都想要嘗試,但要專心一致把一件事情做深,做到影響力那才是真本事。」
這也是透過跟 XChange 的 Mentee 對談中,他們都非常厲害在還沒有畢業之前,就身懷各種技能,但最終我們都需要找出自己的定位往下扎根。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提到的,從小眾的內容開始,找出自己的甜蜜點(知識+熱情)再由這些內容向外擴散。
非常榮幸邀請到瓦基的參與,認真推薦瓦基 閱讀前哨站 給大家,非常扎實且洞見深遠,他也提到:「當我們在使用不同平台創作內容時候,利用 email 來維繫好跟客群的關係也相當重要,這樣能有效建立更強的黏著性。」
最後擷取非常喜歡一段話,分享給大家。《大家都能寫出好文章》 Ann Handley 說到:「...... 創作內容不是為了行銷,也不是為了培養觀眾外在活動…. 內容美好之處有助於個人成長,作業也會在創作內容同時成長,換句話說,創作內容時候,就是促進你提升思考能力。在觀眾的迴響過程中,你可以持續精進自己的觀點,最後再將觀點融入你正在創作的內容。」
#內容電力公司
#機會成本